';} else { ewmInnerhtml += '';} var titleInnerhtml = '
手机看新闻
';$('.ewmflag').html(ewmInnerhtml);$('.titleflag').html(titleInnerhtml);} else { var ewmInnerhtml = '直播看房
';$('.ewmflag').html(ewmInnerhtml);$('.titleflag').html(titleInnerhtml);} });手机看新闻
[摘要] 林克明是岭南近现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他在岭南建筑界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作品多为重要的公共建筑,风格多样,影响深远。据统计,林克明解放前以政府建筑师(广州市工务局)身份和个人建筑事务所的身份共完成作品50余项,类型丰富,其中不乏当时知名的公共建筑。
林克明是岭南近现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他在岭南建筑界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作品多为重要的公共建筑,风格多样,影响深远。据统计,林克明解放前以政府建筑师(广州市工务局)身份和个人建筑事务所的身份共完成作品50余项,类型丰富,其中不乏当时知名的公共建筑;解放后他在广州城建系统担任技术管理工作,主持或指导设计作品60余项,亦多为政府项目,相当令人瞩目。此外,林克明早在岭南引进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并开创了专业建筑教育的先河,对城市规划研究亦颇多涉猎,在岭南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林克明是岭南近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上具开创意义的建筑师,也是具影响力的重要建筑师之一,职业生涯历时长,个人创作的阶段性与近现代建筑历史发展相关。
无论是作品的重要性,还是建筑实践的时长和范围,抑或是设计对于城市的影响和意义,林克明在岭南近代建筑师中均为具开创意义、有代表性者,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近代时期,林克明在“中国固有式”和现代风格两个领域的建筑实践中均完成了引领性的设计,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岭南的传播和研究更是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建国后,他的作品多为当时广州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物,风格上充分反映时代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国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此外,林克明开创了岭南早的专业建筑教育,他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方面的工作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林克明的一生(生于1900年,逝世于1999年)贯穿了中国建筑发展为起伏的20世纪,他从事一线建筑工作时间亦长,从1926年回国起,至1980年后仍有建筑作品问世,职业经历几乎涵盖了不同年代中中国建筑师普遍从事的行业,且在这些领域中均有建树,作品风格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相关,因而其设计经历和成果可看作岭南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代表与缩影,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林克明在建筑设计上认同现代主义的观念取向,但也不排斥民族形式,采用灵活务实的态度,立足传统进行建筑新形式的风格演绎。
林克明建筑设计思路受客观环境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注重工程实际、功能至上、经济合理的设计观念。早期,他在“中国固有式”建筑中采用的设计策略反映出西方学院派教育和中国建筑传统的共同影响,是在中西建筑文化冲击、交融下对中国传统风格新建筑进行规范化设计的尝试,此后,“中国固有式”设计中的改良做法反映了林克明讲求实际的创作思路,摩登风格作品则体现出他对现代主义思想的积极实践。建国后林克明的设计在形式创新上不明显,但其中体现的功能追求、经济原则和技术路线仍然极具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总之从解放前后的设计经历以及各类作品、著作文章中可发现,林克明在思想理念上更加认同现代主义建筑观,但亦能立足于民族化和本土化来探求建筑发展方向,从形式风格的演绎上推动中国现代建筑的演变与革新。
广州市府大楼
3.林克明的建筑实践与广州城市和建筑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而言对其作品的解读可以为广州城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林克明作为个体建筑师的特殊之处体现于他的设计对于特定城市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近代时期,林克明以政府建筑师的身份完成的作品多为对于广州城市功能改造和格局改造意义重大的公共性、纪念性建筑,同时通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建筑创作,他的设计实践与广州近代建筑的风格演变和技术革新产生了紧密联系。建国后林克明对于广州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直接参与更多,既有总规层面的城市发展研究,也有对于城市区域建设至关重要的建筑单体设计。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林克明的建筑实践与广州城市建筑发展关系密切,对其相关作品的解读能够为城市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加鲜活的细节,这是个体建筑师研究在城市角度上的创新意义,同时这种经历也赋予了林克明对待建筑创作时的城市视野和整体观。
孙中山文献馆
4. 在长期创作过程中林克明形成了完整全面的学术思想和建筑观念,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既有客观基础,也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发展而来,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林克明通过众多作品和不断发表的学术文章,逐步建立起个人的完整建筑观念,包括设计思想、城市观点和教育理念,这体现出林克明建筑实践活动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在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岭南地区独特的经济状况、思想潮流和文化传统是其客观背景与社会基础,而建筑师的成长环境、职业经历和个性特征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并且随着建筑活动的进行,学术思想体系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深化。与同时代岭南其他建筑师相比,林克明的建筑思想具有视野开阔、宏观全面、开拓性强的特点,在设计观念上表现为重视建筑的现代性、适用性、经济性与整体性,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制度层面的城市建设研究,并有重实践、重技术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这些观点中虽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仍具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广州市中学
5.林克明的建筑创作对岭南当代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启示
(1)对建筑教育的启示
林克明参与创办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开创了近代岭南的建筑专业教育,当时林克明没有跟随常见的学院派教育体系,而是依据世界先进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来设置课程,形成了重视工程实践和建筑技术的教学特点,这一方向的奠定使岭南建筑教育在其后的发展中相对平稳,自身优势与特色明显,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建筑教育的参与和关注林克明逐渐形成了结合实际的教育观,提出学校教学的方针在于适合社会需要、教育理念要符合世界先进建筑潮流、应注重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观点,今日对于逐渐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大专院校建筑学教育而言,这些观点仍十分适用。
同时,从林克明的自身成长中发现,他出身于学院派古典教育体系,却能依靠实践中的自学和思考来完善中国传统风格新建筑的创作,同时又积极实践和推广现代主义建筑,这种学习能力和适应力既得益于留学期间培养的扎实的美学功底和形式能力,也因为在留学期间并非完全封闭于学校教育,而是通过开明的老师、社会实习等多种途径接触到国际新思想。由此可知,建筑教育不应放松对基本建筑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训,但也应当以更开放的思路鼓励学生广泛吸纳,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广州文化公园
(2)对建筑创作的启示
作为成功的职业建筑师,林克明一生重要作品颇丰,也形成了关于建筑设计的固有观念,因其工作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和经济条件,他在设计时极为重视建筑的功能适用、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体现出在时代背景下对于建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个人思路和主动应对。尽管今日建筑的创作环境和经济条件已与前大不相同,但鉴于一些建筑创作当中为追求标新立异而罔顾实际需求和施工造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对于建筑设计本质要素的把握和重视仍能引发思索与启迪。
同时,林克明强调要从城市整体环境和社会公众福祉的角度看待单体设计,强调在尊重环境的基础上仔细推敲建筑本身的形式和构图关系。在当前的高速发展过程当中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建设速度虽快但城市面貌雷同,个性特征缺失,个别建筑甚至有哗众取宠的设计倾向,针对这一状况林克明基于整体的设计观点大有裨益和可借鉴之处。
从另一方面来说,林克明后期的作品因过于强调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而固步不前,遭人诟病,这种局限和缺憾令人更加明确保持设计师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环境的重要性,也是进一步推动建筑创作繁荣发展的思想认识和前提基础。
豪贤路48号张光琼将军府邸
本次采访的是林克明先生第二子林沛克,目前已退休居住于广州,退休前为广州大学教师。
【房天下】林老共有几个子女?分别从事什么职业?有无人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
【林沛克】我有一个哥哥在深圳,还有个弟弟,现住在番禺碧桂园。我哥哥是学机械的,弟弟学医学,我学电机,都没有学建筑。这是因为在我们候广州被日本人侵占了,我们全家走难去了越南,很小的时候没有接受到父亲的传授和影响,没有继承他的事业。我爸爸当时带着我们三个儿子,还有我的母亲去了越南西贡,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建筑也没有什么工业,是很普通的一个城市,但是华人比较多。我们几个都在华侨学校念书,当时是在知用中学,它原来是广州的学校,有一些老师去到那边教书,我妈妈也是教师,也在那教书,她是教小学的。我们三兄弟就在知用中学念小学,初中我也在那里,我哥哥念到高一。1944年日本人投降我们马上离开了西贡,当时年纪还比较小,也不懂得要有什么兴趣,我爸爸在越南时也没有做建筑,而是开了个皮革厂,有些朋友有问题就去问他,他也提些意见。我们那时候听不懂,没有这个基础,对于美术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我当时爱好的是理科,喜欢那些会动的东西,喜欢看汽车,比较喜欢数学物理,后来就学了电机,文科特别是艺术方面一窍不通,也不会画图画,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对建筑也没有认识。我爸爸不是很勉强我们的爱好,也没有强迫我们去学什么,对将来做什么没有要求,就是要念好中学,将来考个好的学校。我弟弟也是这样,他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哥哥也是,当时我们进的学校对数理化要求比较高一些,我在广雅中学,学生一般都是想学理科,想做工程师,我们老同学中也很少搞文科的,工科比较多,可能也是受当时的时代影响。我父亲回广州后恢复了建筑事业,到中大当老师,那时夏教授做系主任,我爸爸主要负责一些比较高年级同学的毕业设计,他不是教基础课的,是教专业课。他当时也很困难,因为他的书籍材料在走难时都没有了,要重新准备教材也很辛苦。他的身体还算可以,在越南的时候身体不好,很忙,做的是外行,又要养起一家人,又要照顾工厂,所以身体比较差,得了肺结核,那时候是很严重的病,没有特效药,要将空气打到肺里,让肺慢慢恢复,没法工作需要疗养,那时搞了两三年。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
【房天下】您觉得林老的性格如何?一些和他共事过的人说他在工作中还是比较严厉的,比较认真、较真,您觉得他在家庭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性格?对子女也比较严厉还是怎样?
林:我们感觉他是严厉,但我们也不是很怕他,他看见我们偷懒什么的一般也不出声,主要是我的母亲管我们。他对我们学什么没有意见,不会直接告诉你要怎样怎样,靠我们自己适应,没有强迫我们跟他学建筑。所以他可能是对工作非常认真,但是对人不严厉,他的同事、学生都对他很好,他不是那种喜欢骂人的人,他的很多毕业生都很喜欢他,师生关系很好。
【房天下】因为林老一直工作比较忙,他是那种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的人,还是也会和孩子一起活动玩耍?也就是说是工作狂式的、在家里也一直搞工作,还是说平时也会和你们有些休闲活动的?
林:他是工作比较认真的人,家里的事情都是我母亲管,他比较少过问家里的事,尤其是经济问题,房子问题什么的,他对这些看的很轻,他对事业比较看重。
【房天下】您应该在越秀北路394号住宅里生活过吧?现在建筑还在,但内部已经改造过了。您去越南前应该住在那里?
林:肯定在那里住,但是去越南前我很小,已经忘记了,回来后还住了一段时间,那时我在广雅念书,每两星期就要回去,暑假也会在394号那里住,总共时间并不是很长,多是两年多,但是还是记得那个建筑。我还记得建筑上有一个螺旋梯,现在已经拆了,门前有一棵树,长得很高,过了几年去看没有了。后来还住过越秀北路400号的房子,那个房子现在已经拆了。
二十七层广州宾馆
【房天下】有些文献上说林老在农林下路还有一个住宅,但是据蔡老说林老不太愿意提,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
林:我也不清楚,我曾经问过我姑姑,也就是林老的第十个妹妹林爱娴,她现在97岁了,还健在。我问她有没有去过农林下路林老的房子,她说也不知道,不知情,她只知道梅花村林老堂兄林直勉的房子,她解放前经常去那里,我也曾去过,但是不记得是怎么样的了。
有人分析说林老给一间394号的房子已经搞到“文革”的时候很惨,所以就不想再提了。394号解放后卖了6万块钱,加上他自己的积蓄就大概有10万块,那时候10万块钱是很厉害的,但就是这10万块钱使他“文革”时被批斗,说是他剥削回来的,说那些钱是做资本家得来的。其实林老都没有做过生意,只是逃难到越南的时候做了个小的皮革厂,那时候没有设计工作做了,就是这个厂就说他是资本家,其实都是我的婆婆做小学老师养活一家的。所以后来林老这些事都不想提了,他的房子知道的就是394号这一间,其它的他都不想提,太伤心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谁敢认有什么海外关系啊房子之类的,和现在不一样,没人敢提了。
【房天下】林老的作品大部分还是很出名的,有没有哪些您觉得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因为他做的大部分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都比较有名,资料也多,但有没有哪些建筑一般人或者不是这个领域的人不太知道,但是你们作为家人就相对清楚,觉得有必要宣传和专门调查的?
林:你有没有了解过那个留法同学会?(刘:知道这个建筑,但具体位置不是很清楚,好像被改造过了。)位置是在文德路小学那边,中山图书馆向南走,听说是作家协会使用,但现在可能不是了,以前是。
【房天下】林老解放后做的海军医院是现在的哪一个?因为那个地方现在有两个医院以前都叫做海军医院,一个还是医院,一个是疗养院,因为是军事禁区不能进去了。
林: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我知道有一个工程师叫周秉厚,也是做这个项目的,还有一个罗明燏,他是以前华工工学院的院长,钢结构专家,他也有份参加,可能是做顾问。林老好像也是以顾问的身份参与这个项目的。
广东科技馆
【房天下】林老平时有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比如据说莫伯治莫老爱去酒家吃饭。
林夫人:林老很节约,很朴素,他也喜欢吃东西,但他不喜欢去茶楼酒馆,喜欢在家里弄点东西来吃,以前就是他的保姆或者我来做。老人家都是喜欢吃东西的,但是林老为人真的很节省,很节约。他对人很好,一家人都是他在养,还有妹妹弟弟的小孩也经常给钱、买衣服、买东西,甚至有两个侄儿,也就是我先生的一个姨表和一个姑表兄弟,都是他给钱供到大学。我家婆经常说他一个人赚钱几头家,但是他对自己真的很节省,现在我们还留着他以前穿过的衣服,都是补丁着穿的。不过如果要出去的时候他就要穿得很那啥,很有风度的,他很像一个法国人,他也很高大。
林:年轻的时候他喜欢拉小提琴,在越南的时候也拉,不过我们很小也不知道拉得好不好。他还喜欢喝咖啡,喜欢喝红酒不喜欢喝白酒,他的生活是很西式的。年老后眼睛不好他喜欢听听音乐。他是一个很厚道的人,很有道德,是一个很好的人。
林夫人:而且虽然经过文革本来都有些心有余悸,但是他对党还是很忠心(刘:这个陈院长也提过,说他很认党的领导),本来他有好几次出国的机会,别人聘他去,他都不去。做官他也不喜欢,六几年的时候万里叫他到北京去工作,他不愿意去,说要在广州。
白天鹅宾馆
林:后来他知道做官很难做啊,就希望回到学校,当时华工的党委书记张进请他去,市委书记梁湘不同意,说你可以走,但你的档案不能动。当时他觉得在市里没什么事好做,有些事情他和林西的意见不一样,对于广州的规划和总体发展大家观点不同,争辩得很厉害,他不怕对方官大,很坚持自己的意见。但这种是属于学术争论,并不是他们关系不好或是有什么私人矛盾恩怨。事情后拍板是林西,有时候林老不同意也没有办法,白天鹅选址那个问题林老就不同意,为什么要选在那里,是因为霍英东喜欢,那里原本多好的一块地方,很多老百姓都喜欢,因为修建一个高层就破坏掉了,还搞了一个引桥进去,弄得不像样。这就是看你的观点是偏向大资本家还是偏向老百姓,我父亲不是这样的想法,他有自己的观点,假如资本家厉害的话他为什么要留在广州,早就可以出国了。还有那个学悉尼歌剧院的珠江边的建筑,已经设计好了开始施工,因为地基条件不适合后来就没有做,他也是不同意。当时有个风气是要高楼,不盖高楼就不是好的建筑师,动不动就高层这点他很反感,觉得这样对广州的传统不一定好。
林夫人:还有玻璃幕墙他也是很反对的,他说一用这个就要用空调,没有自然风,没有自然采光,带来一连串的用电的问题等等,还有光污染,那时候做什么就是一股风,林老是反对的。
【房天下】就是说林老很有他自己对于建筑的观点和看法,而且很坚持。
林夫人:对,很独到。听说经常在会议上拍桌子,然后就走了,他自己先走了。
林:比如那时候搞园林,什么都要搞一些园林下去,有没有必要呢?就是一股风。当然这是一部分人的意见,也不一定对,各有各的看法。林老的思想就是以功能为主,实用,不要跟风,在哪里做建筑就要适合那里的环境,不能很牵强的硬把一些东西搬过去。他很注重附近的环境的配合,以及功能上的运用。你不是苏州啊,广州不是园林城市嘛,不能做什么都一股风一样,当然这个是我理解他的意思,他没有发表过这样的看法,也不知道我听的对不对,很难确定真是他的思想。有时候长时间跟他接触,他说的话我们有些印象,就带了自己的意见下去。
越秀北路林克明故居
【房天下】据我看他写的文章,感觉林老的建筑观点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功能实用,还有一个是要符合周围的环境,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设计,另外就是比较重视经济,节约,不要浪费,这可能和那个年代的条件有关。这些与您刚才提到的大致是类似的。
林:那时候条件就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般,不是很好,要适合当时的年代。
【房天下】所以说林老还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比较重视实际。
林夫人:对,虽然他是在外国留学回来,但是他是把外面的好的带回来,那些奢华啊什么的他没有受到影响。五几六几年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很困难,你看那个中苏友好大厦,很短时间,花钱很少做出来的,但是功能什么的很好用。所以建筑是要适合当时的国情,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不同了。
林:我是不懂建筑的,我不知道他可不可以算是改革派?他当时在法国留学,老师分成两派,一派是古典的,一派是现代的,他跟的那个老师就是很重视实际,重视功能。
【房天下】我觉得应该算,比如您住的那个394号,就是当时很新的一个设计。而且广州早的摩登建筑平民宫就是林老设计的,不过现在已经拆了,那是一个政府项目,用了很简洁的手法,394号在手法上就更加成熟一些,变化更多。起码在岭南应该算是林老早进行了现代建筑的实践和推广。
林:394号斜对面还有两间设计也是很好,现在拆了,包括一个学生的(徐家烈住宅),他爸爸是在巴西的华侨,回来就建了这个住宅,找我父亲设计,后来解放后过了几年拆掉了。
林夫人:我都见过,67、68年我还见过那个建筑,就在394号斜对面,一个柱顶上去,可惜那时候没有照些相。
林:当时图纸什么都没有留,又怕被批判,说为资本家做设计。
林夫人:那时“文革”了,哪里顾得上,都没有那个心了。我和他结婚第二年,林老就到“牛棚”进行再改造,我们结婚才6、7个月,他也去,林老也去,我爸爸也去,家里的男人都去了干校,又要检讨,又要开大会批判、游街,好惨的。广州市市委10部大卡车全河南河北游街,林老是辆,陶铸啊,林西啊,焦林义啊,全部是那些广州的领导,林老就在旁边,说他是林西的走狗。用那种大重的木板,写着什么当权派林克明打倒,一个大叉,下面就用细细的铁丝挂在脖子上面,林老的脖子都破了。
【房天下】林老解放后做了很多偏向行政的领导工作,不是完全做建筑设计,比如他在规划局工作过,还做过设计院院长等,感觉上他会不会更愿意做设计工作而不愿意做这些繁杂的行政事务?
林:刚解放时是朱光市长请他出来做一个规划,他就是一个爱国的热心,想建设好国家,而且规划也是他的本行,他从法国回来的时候就在汕头做过城市规划,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他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他的职务虽然是行政性的,但实际上做的是专业工作,去考察和论证,这些都是技术工作。因为他那时已经从学校出来了,必须要给他一个职务,但他不是一个会做官的人。
【房天下】可是我觉得林老应该是一个挺有领导才能的人啊,以前还创办了学校。
林:他办学校是很自由的,自由发挥创作能力,不是强迫学生做什么,他很多届、第二届的学生都很喜欢他,郑祖良,黎抡杰,这些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如果他是用做官那一套,怎么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不是这样的,而是大家一起研究讨论,互相启发。那时候他们很早就能够出自己的刊物,思想很活跃。他也发表意见,但不是命令式的,不是说必须都得听我的,大家比较平等。他不喜欢别人吹捧他,他也不吹捧别人,实事求是,不是炫耀自己的东西。我记得那时候他已经退休了,我跟他见市建委一个室主任,他对林老说,你家里的装修不及我们一个普通的科长。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林老家里就是普通那种。他不炫耀自己的老资格,干部啊什么的,他也不习惯这一套。另外前年我发现他的遗物,他写了份报告给当时的市委书记杨尚昆,提议找一个老工程师莫俊英出来,由林老牵头做一个规划,研究广州市的住宅问题,成立一个什么机构。他也没有说得很详细,就是有这样一个想法。
【房天下】这是林老大概多大年纪写的信?
林:已经退休了,大概90多了,带完了硕士研究生后他就有这个想法。首先通过赖竹岩,那时的广州市长,他们关系很好,曾经是建筑工程局正副局长,所以他通过赖竹岩想跟杨尚昆说,后来不了了之,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下文。但是可以看出来,当时建筑界很多都是要盖高楼大厦,做豪华的别墅,高级的庭园,但是他想到的是平民的住宅,他的想法在一般人看来是很笨的,应该去找些大的建筑项目才好发达赚钱,但是他不去想这些。很多开发公司找他做顾问,给他费用他一概不要,谈话可以,给些意见可以,甚至将他名字写上去都可以,但是他不收费用,这个是事实。
【房天下】您刚才讲的关于林老的一些设计观念,我觉得和我通过文献了解到的还是比较一致的,比如说追求实用,不喜浪费等,这可能跟当时国家的建设条件有关,可能也跟他本人的一些人生经历有关系。他们老一辈人长期生活动荡不安,因此比较强调要造福社会,不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这种情怀应该与经历有关,相对现在的人来说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更强烈一些。解放的时候林老也有机会去国外吧,当时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很多建筑师都去了国外或者香港。
林:他不去,他还动员他们回来,朱光那时请他去香港动员。他一生受苦的日子还是比较多。
青年林克明
【房天下】林老少时家庭条件应该还不错呀,起码他祖父那时还有些产业。
林:也不算太好,他父亲在香港没有赚到什么钱,他去法国念书就不是那种花花公子,而是勤工俭学的,条件并不优越,但也不算贫穷,中等,就是凭他自己奋斗,也受堂兄林直勉的影响比较多。林直勉是很有钱的,他是一个华侨,将钱差不多全部捐献给革命了,一无所有。林老不是家里的长子,是第三个,第二比较早就去世了,之后就是他要撑起全家。林老事业心很重,“文革”时受到冲击也没有退缩,他很坚强,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受不了,自尽了,他一起留法的同学里也有,但后来他还要坚持他的事业,要为国家做贡献,他一直相信党。他如果碰到不愉快的一般不出声,但如果是属于观点上的问题他就会说,他不会想到说出来会不会影响到前途仕途,他不当自己是个官,不去争名利,不是那种做官的思想。说实话他对党不是很了解,但对国家是一片忠诚,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那时候就是一期期搞运动,到“文革”时厉害,他对这些不去想,“文革”后还是出来做了很多工作,总之想的就是要建设好国家,其它的不问了。他也知道很多朋友出事了,但不会去说党的不对,他和别人相处也是这样,不会去说你的缺点、和你做对,踩低别人抬高自己这些不会做的,所以很多人说他厚道。另外其实经过运动之后,他也怕,但自己不说。这里还有一些老照片,你可以看一下,可惜的是他的手图、草稿,一张都没有留下来。
访谈林沛克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文德广场文泰阁704室
对象:林沛克先生
参与人物:林沛克先生,本文作者
主持人:刘 虹(女,湖北武汉人,1977年出生,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与岭南近代建筑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2008年出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系列丛书之《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一书(第二作者)。著有博士论文《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岭南建筑学派人物专访(四)林兆璋
专访实录|岭南建筑学派的领头人:何镜堂院士
岭南建筑学派线上博物馆进驻房天下签约仪式正式启动
岭南建筑学派人物专访(六)孙虎
岭南建筑学派人物专访(二)陆元鼎
55000元/平方米
33000元/平方米
18000元/平方米
17500元/平方米
13500元/平方米
38000元/平方米
16000元/平方米
35000元/平方米
19500元/平方米